不銹鋼的發展歷史一再證明,微量的有害元素的存在或有益元素的添加,往往對耐腐蝕等性能帶來很大影響。例如,降低奧氏體不銹(xiu)鋼中的磷的含量至一定水平,可以取得顯著提高其抗非敏化態和敏化態晶間腐(fu)蝕、抗應力腐(fu)蝕點腐蝕的良好效果。即使在原有鋼種標準化學成分的范圍內,根據不同用途和目的需要,如降低或從嚴控制某些雜質元素的含量,其耐腐蝕等性能可獲得成倍、甚至數十倍的改善。自60年代、尤其是70年代以來,不銹鋼的一個主要發展方向,是采用高純化(降低有害雜質元素)和微合金化(添加少量有益元素)的方法,改善各種性能,達到所謂最佳化的效果。這是新一代不銹鋼的重要特點。例如,70年代發展了硝酸級Cr-Ni奧氏體不銹鋼和尿素級Cr-Ni-Mo 奧氏體不銹鋼等。但由于受爐外精煉工藝技術水平和價格因素的制約,如碳、磷、硅等含量只能作適當降低。嚴格講,像硝酸級和尿素級類鋼仍屬于第三代、即超低碳不銹鋼的改良型,還達不到真正高純級水平。一般其有害雜質含量大體為:≤0≤0.02%C、≤0.02%P、≤0.440%Si(隨具體鋼種有所出入)。這種改良型比普通超低碳鋼,不僅非敏化態,而且敏化態晶間腐蝕性能均有了較大改善(磷、硅對敏化態晶間腐蝕也有顯著影響)。


  高(gao)(gao)(gao)純奧氏體不(bu)銹鋼(gang)的(de)(de)實驗室生產(chan)始于(yu)60年代初。一般其有(you)害雜質元素上(shang)限為:≤0.01%C、≤0.01%P、≤0.10%Si等(deng)。它(ta)可基(ji)本消除敏化(hua)態(tai)、大大改善抗非敏化(hua)態(tai)晶(jing)間腐蝕(shi)的(de)(de)能(neng)力,并(bing)具有(you)良好的(de)(de)抗應力腐蝕(shi)性(xing)(xing)(xing)能(neng)。我國于(yu)70年代中期以后,逐(zhu)漸發展了超低碳(tan)改良型和(he)高(gao)(gao)(gao)純度的(de)(de)硝酸(suan)級(ji)和(he)尿素級(ji)奧氏體不(bu)銹鋼(gang),如高(gao)(gao)(gao)純18-8(000Cr19Ni15,簡(jian)稱C18)鋼(gang)等(deng),可稱第(di)四代。據腐蝕(shi)調查(cha),大型尿素汽(qi)提(ti)(ti)管,采用尿素級(ji)00Cr25Ni22Mo2N鋼(gang),凡其磷、硅含量控制(zhi)在高(gao)(gao)(gao)純范圍內(nei)者,比接近其標準成分上(shang)限者,耐蝕(shi)性(xing)(xing)(xing)約提(ti)(ti)高(gao)(gao)(gao)1倍。可見,高(gao)(gao)(gao)純化(hua)的(de)(de)敏感性(xing)(xing)(xing)和(he)優越性(xing)(xing)(xing)。


  此外,還發展了一(yi)類專門針(zhen)對抗(kang)應力(li)腐蝕的高純奧氏(shi)體不銹(xiu)鋼。主要控制有害(hai)元(yuan)素為磷、氮等(各(ge)種雜(za)質總量限制在極低水平)。據報道,性能(neng)頗佳。